2025年8月29日,威尼斯wns97782025年度暑期战略研讨会在威尼斯wns9778环境大楼B121报告厅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北大环境“十五五”的挑战、机遇与发展举措。会议特别邀请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李海生研究员、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万军研究员作专题报告。

会议现场
李海生介绍了生态环境领域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的阶段成果。本次战略研究工作聚焦减污降碳协同、生态安全、数智化治理等方向,提出了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发展趋势、需求和重点任务。李海生强调,要加快打造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生态环境科技范式变革,加强环境管理科学任务部署,以协同治理为重点,激发保护的内生动力,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李海生作报告
万军围绕“面向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与‘十五五’思路”作报告。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美丽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进入新时代新征程,“十五五”是美丽中国建设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下一阶段工作需以美丽中国先行区为引领,谋划好分领域、各要素、各领域目标;以碳达峰为引领、以减污降碳为抓手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坚持系统治理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同时树立底线思维,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根基。

万军作报告
学院党委书记李振山就学院下阶段党建和人才培养工作重点进行说明,并强调教师党员发展是党委高度重视的重要任务,党员教师要在科研、教学和育人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他带领全体教师学习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并结合其中对应的事项开展“以案为鉴、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强调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和底线要求。

李振山作报告
学院院长刘永汇报了学院上半年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分析了本学科与对标机构的差距,并提出了相应思路与举措。他表示,我国环境治理与科技发展已步入系统治理阶段,聚焦新要求新使命,学院将面向更健康和更可持续的未来,推动教育教学与学生培养的全链推进,基础研究与国家战略融合,有组织推进国内布局与国家战略双向驱动。刘永还介绍了近期新成立的环境智能交叉研究中心等具体情况。

刘永作报告
助理院长陈琦介绍了学院各个国际合作平台和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发展概况。基于近期反馈与研讨,学院国际合作小组提出了面向2035的国际合作发展路径。她表示,未来学院将以国际合作项目、实验室共建、海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外籍访问教授引进等为抓手,加强“派出去、引进来”,进一步提升北大环境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陈琦作报告
副院长邱兴华作题为“本科生培养全过程提升”的报告。他谈到,在当前社会飞速发展、AI浪潮涌动背景下,环境学科发展要更加紧扣国家战略需求。未来,学院将抓好招生、培养等环节,推动“环境+经济”双学士学位项目和环境健康专业建设,持续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构建全过程实践实习体系,并借助AI实现个性化培养,着力培养支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卓越研究与管理人才。

邱兴华作报告
副院长李天宏介绍了学院及学校在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区域的工作情况,并总结了学院国内合作小组近期工作成效。他强调,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依托各类实体化机构,将联合培养、人才交流作为巩固并深化合作关系的重要纽带;通过推动科研成果向政策建议与实际应用转化,构建“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示范效应导向”的合作体系,有力支撑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

李天宏作报告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陆克定汇报了学院在科技发展、基地建设与人才引进布局方面的思考。他表示,学院将践行“多污染物跨介质系统治理”理念,坚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提升并重,推动从单介质到多介质跨越、从单点突破到全链条创新,积极开展成果转化和产教融汇工作。他进一步汇报了学院及四个二级学科未来在科技发展布局等方面的思考。

陆克定作报告
环境管理系偶阳作“环境+AI”专题报告,他表示,在响应国家“人工智能+”背景下,环境治理技术需迈向数智融合与精细化发展方向。学院基于现有的工作基础,提出了整体发展路径和分阶段举措,旨在以AI驱动教学变革、以数据优势突破科研瓶颈、以智能体与环境治理平台作为长期战略方向,逐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北大环境+AI”学科品牌。

偶阳作报告
两位新入职教师吴桢、张羽围绕个人教育经历与工作经历、研究兴趣、主要学术成果、下一步研究计划等方面同与会老师们进行了分享交流。


两位新教师作报告(左:吴桢;右:张羽)
讨论环节,与会教师围绕课程改革、AI与教学科研融合、有组织科研、多污染物跨介质研究等话题进行了交流研讨。
面向“十五五”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的新挑战和科技发展的新要求,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将进一步系统整合学科优势资源,深化“环境+AI”融合创新,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北大环境学科力量。